发布时间:2025-10-17 11:22:53    次浏览
本文转载自齐卡医生(qikadoc281)。编者按:关于医疗新闻的传播,头条君很操心!昨晚(10月19日)晚上六点多,卡哥(肾内科医生)刚刚把第三波透析患者的透析处方制定好,正准备安安静静地享用晚餐的时候,手机就叮叮咚咚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原来,腾讯新闻头条推送了一条关于透析患者的新闻,许多朋友发来链接求证实或证伪。一看,这条新闻标题赫然写道:盲女住厕所旁透析 6 年自扎千针! 单看标题,诶呦嘿,这个厉害了!这位患者不仅仅自助血液透析,而且还是盲人,关键是,盲人还能自己给自己扎针!!这可太厉害了!!!赶紧点进去看看吧~咦?新闻正文里哪里写着自己给自己扎针呢?分明是到医院透析的嘛!难道医院里护士人手不够用,需要患者自己给自己扎针?要知道,这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不是一般护士能搞定的,非经过专业训练不敢上手的。而新闻里这一位眼睛看不到的小姑娘,居然能自己给自己扎针?再仔细阅读新闻,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给自己扎针的证据,看起来,这又是一起典型的「标题党」案例。为了增加文章的被关注度,在标题上下点功夫,想方设法吸引眼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标题有严重歧义,甚至无中生有,这就有点太不厚道了。具体到此新闻,其标题党的行为还不仅仅在于「自扎千针」这一条,其标题中,容易引起歧义的还有患者的住宿条件问题。标题中写道,盲女住厕所旁透析 6 年......,注意,此处没有标点符号,是不是很容易让人以为,患者就是在厕所旁透析了 6 年?可实际情况呢?新闻中写了,患者只不过是住宿条件相对较差,仅 10 平米的所谓拆迁房,毗邻厕所而已。至于透析,还是要去医院的。好,回过头来再看新闻标题,原来,「住在厕所旁」和「透析 6 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位置状语的关系......正文中说患者住在十平米左右的拆迁房,旁边就是厕所,可图片中显示,厕所似乎就是这个房间旁边的公共卫生间而已。 卫生间和厕所,描述同样一件东西的两个词,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按照此新闻的说法,绝大多数读者每天的生活环境都是「住在厕所旁」,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好,暂且放过这个话题,就算是标题写的有点夸大不算是啥严重问题,可这条新闻到底是个啥目的呢?新闻正文不长,仅有短短 6 段,大概七八百字的样子;在文章最后,有一条蓝色字体的链接:请看截图最后。 点开这条标题为「与腾讯公益一起帮助透析盲女」的链接后,内容丰富了不少: 这是近期比较流行的通过网络方式进行筹款募捐的活动链接。具体到此患者,此次筹款额度为151,200元,点击进去的时候,或许是经过腾讯新闻的推送,早已经完成了筹款额度,达到了 16 万元之多。网络募捐,扶危助困,这也无可厚非。筹集金额 15 万元本身对于一个长期透析的患者来说也并不算多,可这个数字有零有整的,是咋来的呢?点开全文,真相大白,截图如下: 按照这张截图的说法,此患者每个月需要治疗费用12,600元......乘以12,正好151,200元,原来这笔钱是一年的治疗费用。糊弄鬼呢?来,我来帮这位媒体记者算一下,一个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每个月到底花多少钱。 正规透析,每周三次(新闻中说每月三次,应为笔误),每个月四周多几天,大概就是 13 次透析。每次透析收费各地不一样,但基本上在 400元左右,乘以 13, 等于 5200 元,如果每月有一次血液透析滤过,跟透析的差价大概在 400-600 元,每月总的透析费用在 6000 元左右。 药费方面,抗凝剂每次都要用,国产低分子肝素,每支二三十元,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支三四十元,左卡尼汀,每支四五十元。这三项即使每次透析都用,每次多增加 100 到 150 元的费用,每月再增加 1300-2000元。 降压药,即使最贵的,每天二三十元,每月五六百元足够了。 钙剂和活性维生素 D,每月大概三五百元。 患者有糖尿病,胰岛素,每月用 5 支,四百元左右。 就算是最贵的 α 酮酸制剂,每月 4 盒,1200 元左右。 加起来多少了?最多每个月一万元..... 更何况,对于经济状况不佳的患者,很多必要性不是特别强的药物和治疗,都会省掉。实际上,临床实践中,每个病情稳定的透析患者每月总费用大概在六七千元到一万元左右不等。超过万元的,我想不是离休老干部就是花钱不眨眼的富豪。说到这,您可能还在问,你分析的跟人家说的也不过差了两千元而已嘛,人家新闻里写的也差不了太多嘛!呵呵,我还没放大招呢!请问这位记者同志,您采访的这位患者没有被纳入医保或新农合吗?是完全需要自费治病的吗?如果是医保或农合患者,报销比例多少?据了解,至少 70%-90% 吧?一万二,是不是得乘以 10-30% 才是真正患者需要支付的金额呢?如果不是医保患者,也不是新农合患者,请问,我国政府多年来努力实现的、重大疾病医疗全面覆盖的改革的努力是空穴来风吗?您确定您不是高级黑?诚然,新闻中描述的现象在国内还是存在的,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确实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跟新闻中境况差不多,甚至更加糟糕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实仍然是很多经济状况不佳家庭的实际情况。但这绝不意味着新闻就可以无底线,大玩标题党和数字游戏.....无独有偶,该条新闻下面两条相关新闻的第二条,也是多次被专业人士批驳过的、把「居家腹透」当成新闻来写的典型。 无论如何,新闻中的主人公是不幸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有些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是否能够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识水平?或者,先找个专业人士审审稿子再发?最后,祝这位新闻中的小姑娘身体能够保持得更好,好好透析,好好生活。完。编辑:张大桃作者:齐卡,解放军 281 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转载本文已获授权(齐卡医生:qikadoc281)丁香福利:消息框回复绑定,可获 5 个丁当。